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於客委會主辦的全國設計競圖中,以紀念乙未戰爭的作品「光跡 Path of Hope」獲得優選,除此之外,建築系學生也以「藥癒之所」獲得入圍肯定,以建築思維為在地文化建立全新視角。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於客委會主辦的全國設計競圖中,以紀念乙未戰爭的作品「光跡 Path of Hope」獲得優選,運用建築思維為在地文化建立全新視角。
東海大學建築系於客委會主辦「我們記得:客庄在地記憶的紀念形式徵件」的全國競圖近百件作品中脫穎,以「光跡 Path of Hope」獲得優選及30萬獎金。東海建築系主任曾瑋表示,此次競圖透過創新設計聚焦五大歷史事件,重新喚起人們對客庄在地記憶的關注和認識,東海獲獎團隊是來自建築系教授馮國安、畢業系友王鈺瓛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香港的馮國安教授,除了為建築系帶來新的教學能量與視角,本次競圖也是他入籍台灣後,融入在地文化的初步發聲。
東海獲獎團隊是來自建築系教授馮國安、畢業系友王鈺瓛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香港的馮國安教授,除了為建築系帶來新的教學能量與視角,本次競圖也是他入籍台灣後,融入在地文化的初步發聲。
教授馮國安表示,「光跡 Path of Hope」作品著眼在乙未戰爭中的八卦山之役,透過創作過程,重新領受戰爭中客家人的英勇抗爭與犧牲,以及當時的孤獨無助感,重新設計一處介於建築與景觀的沉思空間,從深入土地探索自身認同感為靈感,設計沉思通道給參觀者漫遊八卦山,以紅磚牆打造客庄硬頸精神的氣氛並刻上犧牲烈士的名字,設計結尾預留給遊人沉思與祭拜的空間,以混凝土屋頂帶星空天窗,透過光遙拜緬懷所有在戰役中守護家園犧牲的先烈,期待來此空間的人,能回顧台灣客家人的歷史,也能面對與思考自己的未來。
圖為馮國安老師(左)與王鈺瓛同學(右)
東海建築系指出,馮國安教授除了負責大學部設計教學,同時也是東海建築系碩士班永續與數位創新組設計專題老師,此組是一學年的學程,安排當代建築理論搭配設計與實作工作坊的密集課程,開放設計、人文、理工等科系大學畢業生報考,本次以作品「藥癒之所」入圍的在學學生陳圓圓、鄭萱、陳弘毅三位同學,便是來自不同領域,透過學程的教學,進入建築設計領域並跨域發展,也在跨領域的同儕激盪下,開啟更多元的職涯發展與創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