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攜手日本鳥取大學農學部推動短期研習交流,聚焦智慧農業與永續發展議題,透過實作觀察感測科技、精準施肥與生物防治等轉型應用趨勢,帶領學生深入體驗日本農業技術與文化,拓展國際視野並強化實作能力。

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攜手日本鳥取大學農學部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研習交流。
本次研習活動在國際處「高教深耕計畫—國際移動力」項目及食科系主任梁志弘的支持下,提供學生經費補助,具體實踐計畫中「擴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增強學生國際移動力」之核心目標。此舉使參與學生得以專注學習,於短期交換期間,與日本學生進行深度學術交流,藉此提升專業素養、強化外語溝通能力,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並拓展全球視野。
食科系何若瑄教授指出,本年度係東海食科系首度辦理「短期研習」,期望此行能為同學開啟多元視角,並協助其探索個人學術興趣。何教授進一步分享研習觀察,她指出,鳥取大學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深耕,促使學生重新審視科技於現代農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核心價值。傳統農業普遍面臨勞動力老化與從農意願低落所引發的結構性缺工挑戰。同時,在全球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及環境永續等多重壓力下,傳統依賴人力與經驗的生產模式已難應對,導入智慧化管理系統遂成為農業轉型之關鍵。
.jpg)
東海食科系首度辦理「短期研習」,帶領學生深入體驗日本農業技術與文化,拓展國際視野並強化實作能力。
本次研習揭示,智慧農業之核心在於「數據化管理」與「精準自動化控制」。透過感測器即時監測環境溫、濕度與二氧化碳濃度,並配合自動化空調系統(如 DM-ONE)進行精準調節,確保作物維持於最適生長條件。此類技術不僅提升作物品S質穩定性,亦減少人為操作誤差,使農民能更精確掌握環境動態。例如,於番茄栽培中應用「三合一感測器」監控多項環境參數,據此自動調整灌溉與施肥,促使番茄生長均勻,實現全年度多次收成之高產高效目標。

(圖左) 檢測溫室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儀器 (圖右) 溫室番茄種植
於施肥管理層面,學生對「以葉色判斷氮含量」此一方法印象深刻。此技術反映現代農業已從經驗導向轉變為科學導向:農民可依葉色深淺判斷施肥需求(過綠表氮肥過剩,偏黃則顯不足),如此可有效避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水稻栽培中控制灌溉量的理念亦深具啟發,適度排水使稻作得以「呼吸」,不僅抑制雜草與病害,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展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此外,在花卉與蔬果繁殖技術上,亦見證了永續農業的實踐。利用蛭石與泥炭土等潔淨介質進行扦插繁殖,可大幅提升存活率與根系發展。病蟲害管理則採用「生物防治法」,例如在番茄與檸檬周圍種植驅蟲植物スカエボラ(Scaevola)以防治蚜蟲。此策略屏棄對化學農藥的依賴,轉而運用生態系相生相剋原理,充分體現永續精神。
總結而言,此次研習使同學們深刻體認科技為農業帶來的巨大潛力。智慧農業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更是管理思維的革新-從「勞力密集」轉向「知識密集」,從「被動應變」邁向「主動預測與控制」。相信隨著感測技術、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的持續進步,未來農業必能以更智慧、更永續的模式,滿足全球糧食需求,實現環境共榮的綠色生產願景。

當地智慧化種植機械
在為期一個月的交流中,除校內研習外,鳥取大學農學部師生亦悉心安排校外參訪行程。學生們實地走訪了鳥取特有的「砂丘」海岸線,此處亦為鳥取大學重點研究的乾燥地農作物技術之地質景觀。此外,亦參觀了日本唯一的「二十世紀梨博物館」及素有「日本古美術品殿堂」美譽的「渡邊美術館」。透過這些參訪活動,學生們得以深入體驗鳥取文化與傳統美食,感受其純樸靜謐的氛圍。
鳥取大學農學部師生的熱誠接待,使本系學生不僅獲得寶貴的國際交流與外語鍛鍊機會,更收穫了深厚友誼。期望未來能以此為基礎,與鳥取大學及其他姊妹校拓展更深入的合作,持續為食科系學子提供開拓國際視野、啟發學術潛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