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2022.12.12
親情、失語與跨越──111年教育部文藝創作講座分享會

首頁 / 新聞 / 學術研究
分類:學術研究  點閱:1062
分享至: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東海大學中文系11月24日於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展學廳舉行「親情、失語與跨越──111年教育部文藝創作講座分享會」,邀請本校知名作家周芬伶、言叔夏、林餘佐教授,與近兩年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學生黃柏勳、涂瀞尹、王信文、羅凱瀚,進行對談和交流,整場會議由黃繼立主任開場引言、許建崑教授主持。

       東海中文系系主任黃繼立在開場的引言中表示,東海中文系相較於其他學校的中文系,具備悠久、優良的創作傳統,從趙滋蕃先生、周芬伶老師、言叔夏老師一脈而下,培養出許多在創作圈、文化界相當優秀的人才,其中包含甘耀明、徐國能、楊富閔等等許多當今耳熟能詳的作家。黃繼立並指出,因為東海中文系豐沛且悠久的創作能量,很榮幸受到《聯合文學雜誌》的邀請,在今年十月號的「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網站,特別為本系製作了「中文系在幹嘛/東海中文系」系列專題,其中包含老師們的對談,以及在創作上的畢業系友、在學學生的文章。此次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所舉辦的分享會,亦是由於近兩年,中文系共有六位學生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黃柏勳、涂瀞尹、王信文、羅凱瀚,以及剛畢業的趙鴻祐和王仁劭,涵括了短篇小說和散文領域,表現出色。

 

左起:東海大學羅凱瀚同學、王信文同學、林餘佐老師、言叔夏老師、周芬伶老師、涂瀞尹同學、許建崑老師、黃柏勳同學、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陳慧娟秘書、胡雅娟小姐

 

       周芬伶老師分享近年因為疫情而產生的新型態文學獎評審方式,當中的利弊得失,並比較文學創作風氣也很蓬勃的學校,如東華、政大、北教大,提醒學生們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學生組相較於其他各縣市主辦的文學獎,限定於在學學生參與,鼓勵同學們可以把它當作校外的第一個賽場去嘗試。

       第一次有文學獎主辦單位到校園來,邀請得獎同學來分享關於得獎與創作的心得,言叔夏老師表示這次的經驗非常難得。中文系開設了大量且不同文類的創作課程,學生尋找並磨礪自己的語言,創作並參與課堂的互評,學習面對自我和他者的關係。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有相當大的指標性,一來是徵獎文類完整,包括散文、小說、詩和劇本,再者限定於學生參與的文學獎,在作品題材上多傾向於從創作者自己的真實感悟出發,清新而真誠。在這樣專屬學生的文學獎中,投稿作品比較會有強烈的實驗性,創作者勇於試驗情感的表達方式,可能破碎、不完整、沒有那麼漂亮和四平八穩,但當中蘊含潛力,這樣的作品比較能感動她,也是她覺得比較重要的地方。

 

老師們以自身經驗鼓勵同學投入文學創作

 

       林餘佐老師表示以前學生時期曾經上過許建崑老師和周芬伶老師的課,在兒童文學課上學習向外判斷讀者、受眾,在創作課上練習向內挖掘。創作和書寫時,除了思考「寫什麼」的題材問題,還有「怎麼寫」的技藝層面需要經營。在這次得獎的同學作品中,他們都共同找到一個核心的象徵、意象,去開展各自所想要講的東西、承接住情感。所在意的事物,除了有說出口的衝動,也需要找到文學的方法去表達。

       在得獎學生的方面,王信文直言同儕、環境很重要,創作的靈感來自一次和同學間的對話。藉由敘述、轉換觀看事件的能力,描述出事件中荒謬和具戲劇性的故事。除了在高禎臨老師戲曲課上學到的張力表達,本身的閱讀量也需充足,才能在增廣見聞後再回歸到文學創作上。

       羅凱瀚分享自己如何細看、瞭解父母親的歷史,藉由書寫讓傷害得到安慰和報償。藉由中文系的課程,學習融會貫通古典和現代知識,這也是形塑自己的重要路徑,創作能在自我成形的道路上,幫助自己走得更遠。

       黃柏勳表示這次的獲獎作品為四、五年前的舊作修改,看著沉默的做金工的父親,在父親生病、店面難以維繫的時候,自己試圖理解、學習金工技術,和父親搭建起溝通的橋樑。他認為得獎完全是一個運氣問題。如果創作具有意義,必須是對自己有意義,如果自己擁有某種可以跨越東西的能力,不要因為得不得獎而放棄掉,寫作的意義就是寫下去本身。

       涂瀞尹本次獲獎作品以聲音作為主軸,從自身搬遷經驗,由泰國到臺灣、從高雄到臺中,語言、聲響對於人類的轉變期,作為一種亟需適應的差異,也作為一種安心的媒介。

 

文藝創作獎獲獎同學分享創作動機與經驗

 

       藉由本次分享會,老師們分享現今文學獎與文學創作的脈動,以及自身的創作理念,獲獎學生們也表達課堂學習與自身創作經驗的想法,在最後的問答時間裡,也替三位大學部的學弟們解答創作相關的疑難雜症,如:理論如何被運用在創作中、題目如何發想、如何開發自身靈感。在創作經驗的分享與傳承中,分享會圓滿結束。

 

文學的種子代代相傳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