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東海文學獎決選會議於日前,在微涼而沉靜的氛圍中展開,由中文系主任高禎臨主持揭開序幕,本屆各文類投稿數量依舊可觀,經初審後進入決審者計有新詩十九篇、散文十七篇、小說十一篇、劇本八篇。
散文組審與得獎者大合照
決審首場由近年新增設的「劇本組」開場。在高禎臨主任引介下,評審們從劇本的當代表現與形式書寫展開討論。林建華老師指出,特別的有入選的幾部戲曲文本更深入思考「唱作念打」等表演語彙與事件節奏的呈現。劉梓潔老師比較影視劇本的剪接與可重拍性,強調劇場文本應具有一次性演出的想像潛力。湯京哲老師也進一步強調作品的「可搬演性」。經過細緻討論後,最終由中文所洪銓岑以京劇劇本《越過天城》獲得金質獎,表藝所彭威元《Reprise》則獲銀質獎。
中文所洪銓岑同學以《越過天城》獲得劇本組金質獎
新詩組討論由評審林達陽、曾琮琇與鄭琬融三位老師,聚焦於詩語言中聲音與畫面感的經營技巧,並關注作品是否具備時間縱深與觀看世界的新視角,最終由中文系江沐昌以〈瀏覽紀錄〉獲金質獎,作品以媒介視角訴說父子關係,展現新穎的詩意探索。
散文組討論同樣精彩,評審王鈺婷、馬翊航、楊莉敏老師分別深入剖析各自關注的作品,並提出文字與身體感、世代經驗的關聯——文字如何如披覆之衣,掩蓋、揭開,或轉換鏡頭呈現,都牽引著閱讀的節奏與感受,經過細膩辯論與逐篇討論,最終由中文系葉詠函以〈姓名〉獲得金質獎,其作品以詞語內涵與命名辯證展開深刻敘述。
中文系葉詠函同學以〈姓名〉獲散文組金質獎
小說組由評審陳栢青、伊格言與連明偉老師帶領下,展開一場充滿文學能量與思辨活力的討論,最終由中文系楊燕以〈金魚的房間〉獲得金質獎,該生同時亦以〈當語言晾成陽台前的衣〉獲得新詩組銅質獎,為本屆難得的雙料得主。小說〈那顆痣〉獲銀質獎的陳靜,同時亦在散文組獲佳作肯定,展現跨類別創作實力。
中文系楊燕同學以〈金魚的房間〉獲小說組金質獎,亦以〈當語言晾成陽台前的衣〉獲新詩組銅質獎
中文所陳靜以〈那顆痣〉獲小說組銀質獎,亦以〈晚安淹沒〉獲散文組佳作
本屆除中文系所學生表現亮眼外,亦有來自外文系的張馥安、表藝所的蔣仁杰分別於散文與小說類獲得佳作獎項,加上劇本獎的彭威元,顯示東海校園創作能量的多元綻放。
外文系張馥安同學獲散文組佳作
高禎臨主任於會後分享所言,期盼有朝一日得獎劇本能被真正搬上舞台。同樣的期待東海文學獎所設置的各文類,作為創作起點的開放平台,能引領得獎作品開展更寬廣的旅程,陪伴所有寫作者繼續在文字之途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