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
2024.05.16
創作是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詩人陳顥仁「詩的建築實踐」分享

首頁 / 新聞 / 最新消息
分類:最新消息  點閱:228
分享至:

       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二場文學沙龍於113年4月25日(四)舉行,邀請年輕詩人陳顥仁前來分享。自國中開始創作的陳顥仁,在進入東海建築系就讀後,便常常修習中文系的課程,亦是東海文學獎的得獎常客。但因本科系課業繁忙,創作的時間時常被壓縮,因此他也笑說是運用了文學獎的系統,來維持自己創作的進度,才不至於荒廢創作。
 

陳顥仁先生分享

詩人陳顥仁先生分享「詩的建築實踐」


       在不斷寫詩與讀詩的過程,陳顥仁開始思考:「詩到底應該是什麼模樣?」他也自認那時對於文學有著專斷性的理解:詩有詩的模樣、建築有建築的樣子,很排斥大眾時常隨意地將傑出建築師掛上「建築詩人」的稱號。因此,他試圖在大五的畢業製作中釐清:什麼是建築中的詩?除了想為詩作一種歸納與定義,也希望找到建築與詩歌之間共通的語彙。他通過建築設計將詩定義為「嫁接」,是兩個東西之間的連接,試著探討不同材質之間連接的可能性。

   

       穿梭於建築與文字之間,陳顥仁不斷地在思考建築是什麼,文學又是什麼?陳顥仁表示,當時建築系的學習與文學創作像是互相抵抗,圖像系統與文字系統的拉扯時常讓他感到痛苦,而自己也在畢業之際陷入迷惘,常懷疑自己寫詩的意義。帶著巨大的問號與匱乏感,他進入東華大學的創作研究所,想透過系統性的學習來了解自己到底在哪裡。但創作的意義也在其中悄悄滋生,陳顥仁說到建築系給了他看世界的角度與方法,而創作是一種屬於自己的發話位置,也是自己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詩集《坡上的見證者》

第一本以台灣建築主題為概念書寫的詩集《坡上的見證者》

 

       近期出版的《坡上的見證者》,陳顥仁踏查了台灣各地的六十座建築作品,運用從建築中得到的空間與感知,化為文字而集結成一本詩集。陳顥仁坦承,這像是給過去的自己一個落定的答案,一直以來游離在建築人與創作者之間的灰色地帶,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歷求學階段的痛苦,而創作讓他開始正視自己的生命經驗,逐漸能夠承認「自己是建築系畢業的學生」,也意識到建築跟文學並不是敵對關係。他記錄下踏查過程遇見的人事物,寫成一首一首的詩。因此,對於陳顥仁來說,這本詩集並不是寫給自己的,而是作為一種祝福,寫給另外的一群人,包含建築從業者、讀者等等。

 

       分享的最後,陳顥仁提到創作是跟自己的和解,有很多跟自己過不去的事,都在創作的過程中慢慢地和解,這個和解是能夠好好地面對自己的生命,能問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疑問,即使那並不會有答案,但創作是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他是如此相信著。

 

活動大合照

期待讓藝術的養分、人文的底蘊深植在所有大學生身上,令其找到面對多變時代的信仰與價值

 

       以人文養分作為教育核心內涵的東海大學,除了重視學生在人文與藝術領域的專業學習,也期待讓藝術的養分、人文的底蘊深植在所有大學生身上,令其找到面對多變時代的信仰與價值。當代大學的定位不僅是一個職涯準備階段,更應能幫助年輕學子穿梭於各種文本與世界觀之間理解生命的豐富意義,令其在大學四年裡逐漸長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模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