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2022.10.21
東海大學「藝境‧異遇」 讓科博館古象化石復活了

首頁 / 新聞 / 焦點新聞
分類:焦點新聞  點閱:2002
分享至:

       東海大學近年融合AI科技發展藝術創作新領域,21日由客座教授林文海擔任策展人的「藝境 · 異遇—追尋古菱齒象的跨海蹤跡」AVR視覺展,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開幕式。展覽結合VR、AR、AI和裝置藝術,搭載5G即時GPS定位與虛擬互動,讓科博館典藏的古菱齒象復活,並漫步在東海大學校園內,與觀眾異地相遇。

       由東海大學創藝學院客座教授林文海所領軍的「藝境‧異遇」計畫,以數位科技為背景,結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實體空間與線上蒐藏庫等豐富典藏資源,提出VR、AR科技結合的跨域展示方案,並獲得文化部「推動博物館及藝術5G科技跨域應用計畫」最高額獎勵776萬元。21日上午的開幕式包括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學務長龍鳳娣、雲創學院院長兼AI中心主任羅文聰、創藝學院教授暨計畫執行設計總監陳國輝,以及科博館館長焦傳金、主任秘書葉慶隆、科學發展傳播中心研發長張鈞翔等人皆出席剪綵。

 

東海大學與科博館共同合作,讓館藏結合藝術創新產出。

 

       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表示,本次展覽由校內創藝學院與工學院聯手,運用人文藝術的美學與當代的數位科技跨領域交流,結合5G快速傳輸、高流量與多連結的資源技術,實現實體與虛擬世界之間的比對與轉換,對於強化校園創意設計人才的育成,與推進學用合一的理念,有遠大的幫助。張國恩說,透過展出也能看到藝術家與科技人,在AI時代發揮更多的創作能量,為台灣在AI+ART的領域開創新局面。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指出,古菱齒象骨架是經由一系列的研究與比對分析,將原先零散、殘缺的古象化石重新組裝、復原,再經過鑄模、翻製及裝架等繁複工序,耗時近3年才完成。焦傳金說,科博館投入展場數位服務多年,持續發展AR、VR、機器人等創新科技體驗,本次特展不僅貼近科技趨勢,也與校園深入交流,期待更多學生發揮所學與產業接軌。

 

透過VR體驗,與古象一起漫步東海路思義教堂前。

 

       策展人林文海表示,本次由東海大學與科博館密切合作,跨域整合藝術文化、科技、教育等三向度,結合「藝境」所呈現的「現場」線下展覽,與「異遇」呈現的元宇宙概念線上虛擬互動策展。不僅將古菱齒象透過光雕空間與錯位藝術的交織,展現創意設計與藝術的底蘊,更讓古菱齒象復活,漫步於龍蟠大草原、浩瀚星空以及東海大學校園內,以場所的轉換與群眾異地相遇。

 

展覽結合VR、AR、AI和裝置藝術,搭載5G即時GPS定位與虛擬互動。

 

       科博館科學發展傳播中心研發長張鈞翔為古菱齒象研究領域專家,同時也是東海大學校友,他說,本次展出的化石很多是由他出海打撈而來的,若非林文海提出藝術結合5G科技展示的概念,這些館藏恐怕仍只是收藏在館內單純作為研究之用。他很開心研究領域可以和母校的計畫結合,並且能讓更多民眾走入科博館認識古菱齒象、認識東海大學。

       林文海說,觀眾可使用指定APP掃描古菱齒象的展板,跟著擴增實境(AR)中的幼象抵達特展入口,展場也設計了融入古菱齒象的各部位,進入參觀就像是踏入古象身體,場域內的實體標本也可透過AR掃描技術,呈現標本互動3D影像與對應說明,讓觀眾身歷其境。
 

「藝境‧異遇」 透過AR科技讓小象與觀眾互動,並帶領走進科博館展場。

分享至: